一、示范中心(原全国级)认证标准
(一) 设有Hp专科/专病门诊或专家门诊(包含Hp诊治方向),且每周开放5天,每年检测/治疗Hp例次>10000人次。
(二) 有标准的Hp感染诊治流程,所有消化专科医生均严格按照此流程处理Hp感染者;同时实施考核制度,定期对消化专科医生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对《Hp国六指南》的知晓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
(三) Hp诊断技术的规范化要求
1. 诊断技术:至少可同时开展4项Hp检测方法,其中:
1) 三项必备技术:13C/14C-UBT(尿素呼气试验)、病理学检测(HE染色)、Hp内镜诊断技术;
2) 一项下列技术之一:RUT(快速尿素酶试验)、血清学检测(Hp抗体/CagA-VacA抗体)、粪便Hp抗原检测、Hp粪便核酸检测、Hp口腔或唾液检测。
2. 尿素呼气试验:年检测例数>10000例,要有单独的Hp-UBT检测室;定期开展仪器校准和质控培训,确保所有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质控要求参照尿素呼气试验相关专家共识)。
3. 耐药检测技术:
1)具备以下至少一项:Hp细菌培养+耐药检测、胃黏膜取样PCR+耐药检测、粪便核酸耐药检测;
2)对于复治或难治性Hp患者,至少90%患者提供耐药检测。
4. 诊断覆盖面:
1) 消化性溃疡95%检测Hp;
2) 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90%以上检测Hp;
3) 胃癌家族史95%检测Hp;
4) 个人要求检测Hp的体检人群90%检测Hp。
5. 对于呼气试验呈阳性并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患者,推荐进一步内镜检查,并确保年度筛查评估的覆盖率超过90%:
1)年龄>40岁;
2)有胃癌家族史、胃癌高发区人群,合并胃癌高危因素;
3)消化性溃疡病史、有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早期胃癌接受ESD或胃次全切除术后;
4)长期抑酸剂(PPI、P-CAB)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5)出现消化道出血、消瘦、贫血等报警症状。
6. Hp家庭感染检测推广度:对于个体感染Hp阳性患者,提示开展家庭成员Hp检测比例达到80%以上。
1)收集患者家庭感染资料,建议家庭成员Hp检测;
2)提供家庭感染检测方法(UBT或粪便抗原检测/自测)。
(四) Hp感染治疗方案的规范化要求
1. 遵循《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非根除部分)和《2022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国六指南/共识)。
2. Hp阳性患者治疗率:
1) 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患者90%治疗率;
2) 合并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80%治疗率;
3) 有胃癌家族史的患者90%治疗率;
4) 个人主动要求的患者80%治疗率。
3. Hp根除规范方案使用率:采用14天疗程的铋剂四联方案或二联治疗方案;建立根除方案质控标准,定期开展内部质控考核,确保方案规范率达90%。
4. Hp根除优化方案使用率: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如耐药情况、既往治疗史等),优化治疗方案(二联方案、剂量调整、药敏检测等),提高根除成功率,优化方案使用率达40%以上。
5. Hp根除复查率:Hp根除治疗后2个月内的UBT复查率达到90%以上。
6. Hp根除治疗药物可及性:使用阿莫西林的患者需要询问既往病史/用药史,或进行青霉素皮试。
1)医院应有Hp根除治疗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PPI),尤其是作用稳定、疗效高、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较小的质子泵抑制剂(PPI)。
2)医院应有新型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尤其在高耐药区域和提倡首次根除成功的患者中使用。
3)医院应有全部Hp根除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四环素等),或者有指定的药店/有网上购药途径指导。
4)医院应有Hp根除治疗常用的铋剂(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
7. 首次Hp根除率:达到90%以上,首次Hp根除失败后有规范的补救治疗方案可供患者选择。
(五) 医院MDT及信息化要求
1. 整合体检中心、消化内科和药剂科等资源,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确保患者确诊后及时治疗。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建立Hp患者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2. 利用信息化工具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充分利用AI辅助功能,如发送用药提醒和随访,确保患者按时完成治疗。同时,通过门诊、HIS系统或数字化工具管理数据,保证记录的及时、准确和完整性。
(六) 宣传与教育要求
1. 科室内全员培训,医院1-2次/年全院宣讲;
2. 区域内下级医院的培训5次/年以上;
3. 患者教育:专病门诊处有科普宣教海报,就诊患者有各种形式的(卡片、微信等)就诊、用药、生活指导和以家庭为单位进行Hp防控的宣教材料;
4. 患者心理支持:特别是对复治及胃癌高危人群的心理辅导;
5. 结合“5.15无幽日”等开展科普宣传。
(七) 学术要求
1. 中华消化学会Hp学组成员单位;
2. Hp规范化诊治中心联盟理事单位;
3. 近5年主持过Hp诊治或胃早癌防治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4. 近5年发表过Hp诊治或胃早癌防治的临床研究SCI论文。
二、区域中心(原省级)认证标准
(一) 设有Hp专科/专病门诊或专家门诊(包含Hp诊治方向),且每周至少有5人次上门诊,每年检测/治疗Hp例次>5000人次。
(二) 有Hp感染的规范诊治流程,且90%以上的消化专科医生按此规范处置Hp感染者;同时实施考核制度,定期组织消化专科医生进行培训与考核,确保对《Hp国六指南》的知晓率持续保持在80%以上。
(三) Hp诊断技术的规范化要求
1. 诊断技术:至少可同时开展3项Hp检测方法,其中:
1) 两项必备技术:13C/14C-UBT(尿素呼气试验)、Hp内镜诊断技术;
2) 一项下列技术之一:病理学检测(HE染色)、RUT(快速尿素酶试验)、血清学检测(Hp抗体/CagA-VacA抗体)粪便Hp抗原检测、Hp粪便核酸检测、Hp口腔或唾液检测。
2. 尿素呼气试验:年检测例数>5000例,要有单独的Hp-UBT检测室;定期开展仪器校准和质控培训,确保所有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质控要求参照尿素呼气试验相关专家共识)
3. 耐药检测技术:
1)具备以下至少一项:Hp细菌培养+耐药检测、胃黏膜取样PCR+耐药检测、粪便核酸耐药检测;
2)对于复治或难治性Hp患者,至少80%患者提供耐药检测。
4. 诊断覆盖面:
1) 消化性溃疡90%检测Hp;
2) 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80%检测Hp;
3) 胃癌家族史90%检测Hp;
4) 个人要求检测Hp的体检人群80%检测Hp。
5. 对于呼气试验呈阳性并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患者,推荐进一步内镜检查,并确保年度筛查评估的覆盖率超过80%:
1)年龄>40岁;
2)有胃癌家族史、胃癌高发区人群,合并胃癌高危因素;
3)消化性溃疡病史、有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早期胃癌接受ESD或胃次全切除术后;
4)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5)出现消化道出血、消瘦、贫血等报警症状。
6. Hp家庭感染检测推广度:对于个体感染Hp阳性患者,提示开展家庭成员Hp检测比例达到70%以上。
1)收集患者家庭感染资料,建议家庭成员Hp检测;
2)提供家庭感染检测方法(UBT或粪便抗原检测/自测)。
(四) Hp感染治疗方案的规范化要求
1. 遵循《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非根除部分)和《2022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国六指南/共识)。
2. Hp阳性患者治疗率:
1) 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患者85%治疗率;
2) 合并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75%治疗率;
3) 有胃癌家族史的患者85%治疗率;
4) 个人主动要求的患者75%治疗率。
3. Hp根除规范方案使用率:采用14天疗程的铋剂四联方案或二联治疗方案;建立根除方案质控标准,定期开展内部质控考核,确保方案规范率达80%。
4. Hp根除优化方案使用率: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如耐药情况、既往治疗史等),优化治疗方案(二联方案、剂量调整、药敏检测等),提高根除成功率,优化方案使用率达30%以上。
5. Hp根除复查率:Hp根除治疗后2个月内的UBT复查率达到85%以上。
6. Hp根除治疗药物可及性:使用阿莫西林的患者需要询问既往病史/用药史,或进行青霉素皮试。
1)医院应有Hp根除治疗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PPI),尤其是作用稳定、疗效高、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较小的质子泵抑制剂(PPI)。
2)医院应有新型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尤其在高耐药区域和提倡首次根除成功的患者中使用。
3)医院应有Hp根除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四环素等),或者医院药房要有/有指定的药店/有网上购药途径指导。
4)医院应有Hp根除治疗常用的铋剂(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
7. 首次Hp根除率:达到85%以上,首次Hp根除失败后有规范的补救治疗方案可供患者选择。
(五) 医院MDT及信息化要求
1. 整合体检中心、消化内科和药剂科等资源,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确保患者确诊后及时治疗。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建立Hp患者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2. 利用信息化工具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充分利用AI辅助功能,如发送用药提醒和随访,确保患者按时完成治疗。同时,通过门诊、HIS系统或数字化工具管理数据,保证记录的及时、准确和完整性。
(六) 宣传与教育要求
1. 科室内全员培训,医院1-2次/年全院宣讲;
2. 区域内下级医院的培训3-5次/年;
3. 患者教育:专病门诊处有科普宣教海报,就诊患者有各种形式的(卡片、微信等)就诊、用药、生活指导和以家庭为单位进行Hp防控的宣教材料;
4. 患者心理支持:特别是对复治及胃癌高危人群的心理辅导;
5. 结合“5.15无幽日”等开展科普宣传。
(七) 学术要求
1. 省级消化学会Hp学组成员单位;
2. 近5年参与过Hp诊治或胃早癌防治的临床研究;
3. 近5年发表过Hp诊治或胃早癌防治的临床研究中文论文。
三、标准中心(原市级)认证标准
(一) 设有Hp专科/专病门诊或专家门诊(包含Hp诊治方向),且每周至少有2人次上门诊,每年诊治Hp例次>3000人次。
(二) 有Hp感染的规范诊治流程,且80%以上的消化专科医生按此规范处置Hp感染者;同时实施考核制度,定期组织消化专科医生进行培训与考核,确保对《Hp国六指南》的知晓率持续保持在70%以上。
(三) Hp诊断技术的规范化要求
1. 诊断技术:至少可同时开展2项Hp检测方法,其中:
1) 一项必备技术:13C/14C-UBT(尿素呼气试验);
2) 一项下列技术之一:病理学检测(HE染色)、RUT(快速尿素酶试验)、血清学检测(Hp抗体/CagA-VacA抗体)、粪便Hp抗原检测、Hp粪便核酸检测、Hp口腔或唾液检测、Hp内镜诊断技术。
2. 尿素呼气试验:年检测例数>3000例,要有单独的Hp-UBT检测室;定期开展仪器校准和质控培训,确保所有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质控要求参照尿素呼气试验相关专家共识)。
3. 鼓励开展Hp耐药检测技术:Hp细菌培养+耐药检测、胃黏膜取样PCR+耐药检测、粪便核酸耐药检测。鼓励对复治和难治性患者开展耐药检测。
4. 诊断覆盖面:
1) 消化性溃疡80%检测Hp;
2) 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70%检测Hp;
3) 胃癌家族史80%检测Hp;
4) 个人要求检测Hp的体检人群70%检测Hp。
5. 对于呼气试验呈阳性并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患者,推荐进一步内镜检查,并确保年度筛查评估的覆盖率超过70%:
1)年龄>40岁;
2)有胃癌家族史、胃癌高发区人群,合并胃癌高危因素;
3)消化性溃疡病史、有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早期胃癌接受ESD或胃次全切除术后;
4)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或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5)出现消化道出血、消瘦、贫血等报警症状。
6. Hp家庭感染检测推广度:对于个体感染Hp阳性患者,提示开展家庭成员Hp检测比例达到60%以上。
1)收集患者家庭感染资料,建议家庭成员Hp检测;
2)提供家庭感染检测方法(UBT或粪便抗原检测/自测)。
(四) Hp感染治疗方案的规范化要求
1. 遵循《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非根除部分)和《2022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国六指南/共识)。
2. Hp阳性患者治疗率:
1) 合并消化性溃疡的患者80%治疗率;
2) 合并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70%治疗率;
3) 有胃癌家族史的患者80%治疗率;
4) 个人主动要求的患者70%治疗率。
3. Hp根除规范方案使用率:采用14天疗程的铋剂四联方案或二联治疗方案;建立根除方案质控标准,定期开展内部质控考核,确保方案规范率达70%。
4. Hp根除优化方案使用率: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如耐药情况、既往治疗史等),优化治疗方案(二联方案、剂量调整、药敏检测等),提高根除成功率,优化方案使用率达20%以上。
5 Hp根除复查率:Hp根除治疗后2个月的UBT复查率达到80%以上。
6. Hp根除治疗药物可及性:使用阿莫西林的患者需要询问既往病史/用药史,或进行青霉素皮试。
1)医院应有Hp根除治疗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PPI),尤其是作用稳定、疗效高、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较小的质子泵抑制剂(PPI)。
2)建议医院配备新型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尤其在高耐药区域和提倡首次根除成功的患者中使用。
3)医院应有Hp根除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四环素等),或者医院药房要有/有指定的药店/有网上购药途径指导。
4)医院应有Hp根除治疗常用的铋剂(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
7. 首次Hp根除率:首次Hp根除率达到80%以上。首次Hp根除失败后有规范的补救治疗方案可供患者选择。
8. 提高患者依从性管理,确保患者能够按时按疗程完成治疗。
(五) 信息化要求
1. 门诊或HIS系统数据记录及时、准确、完整,诊治方法和结果可追溯,最好建有Hp专病门诊数据库。
(六) 宣传与教育要求
1. 科室内全员培训至少1次/年;
2. 区域内下级医院的培训2-3次/年;
3. 患者教育:专病门诊处有科普宣教海报,就诊患者有各种形式的(卡片、微信等)就诊、用药、生活指导和以家庭为单位进行Hp防控的宣教材料;
4. 患者心理支持:特别是对复治及胃癌高危人群的心理辅导;
5. 结合“5.15无幽日”等开展科普宣传。
(七) 学术要求
1. 市级Hp学组成员单位;
2. 未成立Hp学组的省市应为本省市消化学会委员单位;
3. 发表过Hp诊治或胃早癌防治的临床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