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奕奇教授:鉴于我国目前的国情,我国胃癌筛查的工作,消化道早癌的防治工作才刚刚起步。最近几年在李兆申院士和国内很多同道的带动下,早癌的筛查防治已经获得了一些关注。很多地区也开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筛查工作,包括社区的筛查、贫困人口的筛查等,并且筛查出相当多的胃癌病例,尤其是早期胃癌的病例。由此可知,通过类似的行动,客观上为我国部分地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益,也让普通民众感受到新技术对于健康的贡献。
当然因为这一工作刚刚起步,挑战重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挑战,也是最重要的,总体健康意识不强,具体来说,人群依从性差。根据目前的数据,来自全国不同社区3万多例的筛查情况来看,预测通过血清学预筛查得出的中危和高危人群进行胃镜检查的比例(内镜应答率)达到70%~80%以上,但实际上最终这个比例只停留在40%。这其中涉及很多因素。首先,拿到中高危结果的被筛查对象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后续胃镜检查的必要性。另外,担心胃镜检查所带来的不适感、疼痛也是一大阻碍。通常人们会比较抗拒侵入性检查,这与我国的一些传统观念也有关系。但是出现症状之后再进行侵入性检查,结果往往提示进展期胃癌或晚期胃癌了。另外,经济发达地区人群胃癌筛查意识强,胃镜检查接受度高,有定期的体检保障,贫困落后地区人群的意识更加薄弱。因此,我国目前总体健康意识不强是筛查策略执行的重大挑战。今后还需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包括媒体的宣传来加强。
第二个挑战,医务人员和医疗资源不足。以我们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估算,目前我国医疗资源能够承担的胃镜检查量很难满足筛查需求。另外,我国大部分的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偏远贫困地区以及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的数量相对不足,在日常工作之外可能很难有精力去动员高危人群去做胃镜。除了医务人员,还涉及到其他医疗资源的投入,包括进行胃癌筛查、消化道早癌筛查的内镜设备,比如电子染色内镜、放大内镜等。这些条件的欠缺都限制了胃癌的防控,甚至Hp的筛查。
第三个挑战,费用承担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医保政策只能覆盖到已经获得明确诊断的疾病。而筛查属于二级预防,对于目前无症状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和血清学检测。我国也有很多专家在呼吁将体检的成本费用也纳入国家医疗保障的范围。当然,随着今后我国经济形势的增长,医保投入的增多,医疗保障的范围也会从治疗慢慢扩展至预防。目前一些地区开展的筛查工作,有些基于患者自费,有些基于公益活动(如地区政府主持,或捐赠),但并无整体的政策层面的引导。
第四个挑战,沟通协调的问题。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想要开展早癌筛查,如果缺乏当地政府的支持,在医院里等着患者或者筛查对象就诊收效甚微。当地人群与政府之间是存在信任关系,通过其他渠道去做,涉及到许多政策沟通、政策执行力以及当地筛查人群的信任度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对于筛查策略的开展都是挑战。日本、韩国都有相关政策出台作为保障。因此,希望今后能在国家或者是各省、市、地政府的层面能有一些相应的政策来推动筛查的执行。某些方面来说,政策的驱动可能对于推动早癌筛查最有力度。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早癌筛查工作存在诸多挑战,但我相信这些挑战也只是在消化道早癌筛查道路上注定要面对,而且会随着今后各方面的改善而逐步克服。早癌筛查这项事业前景还是光明的。